新华网郑州4月30日电(记者李鹏)自从村里建了金银花种植园,“一年收入万把块”的河南省兰考县马寨村村民胡凤菊提起村里的“第一书记”余占霖夸赞道:“我就是打心里满意。”
2010年7月至今,河南省共选派5789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,到农村驻村任职,担任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,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,拓宽了致富渠道,村风村貌得到明显改善
以基层党建促农村工作“高位嫁接”
“村里的党员干部凝聚力不强,归根结底是村支部的党建工作没做好。”这是河南汝州市半东村 “第一书记”陈大清入村时的感受。按照河南省委对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要求,“第一书记”的首要任务是发挥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作用,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实现农村工作的“高位嫁接”。
针对实际状况,陈大清组织开展“讲正气、树正风”活动,村里党员干部以“承诺书”形式向群众公开承诺,同时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,对村干部和村务进行跟踪监督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新建成的半东村小学已正式启用;新水渠让村里的400亩地喝上了“救命水”;100亩耐旱日本山樱椒让全村一年增收40余万元。
目前,全省“第一书记”派驻村中,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:班子健全、正常发挥作用的村由原来的45.7%上升到91.3%。
以优势资源倾斜改变落后状况
栾川县孤山村“第一书记”刘建民到任时,看到的是一个被罕见山洪袭击过的村子,道路桥涵尽毁,田间庄稼被摧,民房倒塌数十间……短短半年时间,刘建民组织筹集资金186万元,修复了道路、堰坝、桥涵,修缮改造了危房,组织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业,大灾之年人均收入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增加了1200多元。
为了带动优势资源向农村倾斜,河南选派“第一书记”形成了“干部当代表、单位作后盾、领导负总责”工作机制,有效破解了落后地区发展稳定的难题,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的热情。
驻马店市叶庄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殷建军筹集资金200余万元,组织干部群众建蔬菜大棚44座,被群众称为“大棚书记”;光山县张寨村“第一书记”叶自明上任前,该村欠债300多万元,入村7个月后,引来资金400多万元,为村里修建了养殖小区,翻新了村小学等。
河南省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,一年多来,全省派驻村水电路网投入总额逾17亿元,用于派驻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党费超过2600万元,派驻村共引进经济发展项目7000余个,取得了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的显著效果。
以锻炼干部密切干群关系
一项针对河南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驻村任职的调查显示,基层党员和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欢迎度达98.8%。
为了保证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驻村任职“不落空”,河南省委提出,“要通过精心选村、选人,锻炼一支懂民爱民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,实时掌握下派干部的思想动态,通过人手一册的村情日记,把工作落到实处”。
商城县石冲村“第一书记”郑强入村后,一个人吃住在大别山脚下这个距郑州500公里、全县最穷最偏远的山村,除了跑项目,一年在村里的时间有283天。村里482户、1900多人的情况他都熟记于心。
郑强说:“村里的落后和贫困出乎我的想象,越是这样的地方,越有锻炼价值。”一年多来,他带领群众依靠当地优势,建成了400亩生态茶园,组建了茶叶生产合作社,120户入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。
统计显示,选派“第一书记”驻村任职一年多来,河南省共有598名驻村干部当选为各级党代表。在2011年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,驻村任职干部全部高票当选派驻村党支部“第一书记”。